党建和校园文化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访中国水科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彭文启

彭文启   博士生导师

彭文启,男,1967年出生,籍贯湖南双峰。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水利部水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2014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主题专家、第一届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专家,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利学会水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了大量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流域水环境模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河湖健康评估与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出版专(译)著10余部,主持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7件,发表论文约20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访中国水科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彭文启

石晓晴 张梦雨


记者:彭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跟我们聊聊您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您的学习和成长中是否有过一些迷茫、困惑和抉择?您是如何调整和解决的呢?

彭文启: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到了知非知命之年。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我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1985年以前,嬉戏与劳作于山水间的乡村少年;1985-1994年,力学不倦的苦读学子;1995年至今,拼搏在科研一线的水科人。一路走来,有快乐,有收获,有喜悦;也有迷茫,有困惑,有遗憾。如果要总结自己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状态,或者说对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学借鉴的话,则可能是在初心的坚守与在关键节点时的选择。

1985年我以比较高的分数进入北京农业机械学院(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水利系学习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水环境问题并不突出,水环境学的研究也还比较少,我发挥在数学和力学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较为扎实的优势,认真研读选学《环境水力学》,并初步确定以后从事水环境专业方面的工作方向。80年代后期,继续读研究生并不是主流选择,但是,我认为,既然我有从事水环境专业研究的想法,则不能随波逐流,攻读研究生是必须的选择。随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开始了6年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连续攻读,师从李炜教授,从事环境水力学及计算水力学方面的研究。在90年代初期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坚守在图书馆、实验室与计算机房苦读专业,可能一则是导师要求严,二则还是对研究工作有一份热爱与坚持。硕士论文主要做交汇河段温度场分布的试验研究,武汉夏天酷热,试验室闷热难耐,工作条件可想而知。克服各种困难,我主持建立起了全套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带领几个辅助人员,独立完成了全部试验与分析工作,成果发表在《水利学报》。博士论文主要做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高维复杂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混合有限分析方法与多重网格开发一维、二维及三维数学模型程序。在90年代初期,计算机很少,一台286就是课题组最宝贵的资源,几个博士生同时依靠它来完成研究工作。由于我需要探索新方法,开发与调试大型程序,因此,连续几个通宵呆在计算机房是经常的事。在大型程序调试最痛苦阶段,简直就是昏天黑地,到了怀疑人生的地步。好在一直相信自己,有绝不放弃的执著,最终完成模型工作,将李炜教授开创的混合有限分析方法全面拓展到三维复杂流动模拟,论文成果发表在《水利学报》与《水科学进展》。90年代初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博士生毕业以后一般有三种去向选择,即南下广东进入公司与管理部门,中留武汉,北上北京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到底去哪里?我当时有一些犹豫、也有一些迷茫。在经过慎重思考以后,我认为我本人更热爱科研,可能也更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北上来到中国水科院。现在看来,对于我而言,这种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武汉东湖边的6年学习,艰苦条件下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锻炼,以及在高强度模型开发过程中作所经历的挫折与磨炼,对于我毕业以后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帮助。在面临选择与迷茫时,不过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做适合自己的事,

事实上,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均会有困惑和抉择,关键阶段或关键节点时如何面对困惑与选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重要。我认为答案就是我在2019年给水环境研究所讲党课的时引用的培根名言“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概而言之即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改弦易辙者多,滞步半途者多,或是因为生活有如此多的苟且,人生在苟且中有太多若只如初见的无奈,结局在无奈中剩下一声长叹,或是因为承诺被挫折揉碎,情怀随风飘逝,初心因乱花迷眼而泯灭。对于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不能忘记“初心”,因为初心是面向广阔而深邃时空觉悟之花开放而被芬芳了的情怀,是希冀此生能够做出点什么而给自己的承诺,它铭刻于人生道路的坐标上,飘扬在内心期盼的旗帜上,最后铸就至可以自许的成绩中。这些话是我在讲党课时的表述,期望对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帮助。


记者:您1995年来到水科院工作,至今已经将近25年了,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是水利部5151人才,院“五大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在科研上硕果累累。那么您平时是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关系的?又是如何一直对科研工作保持活力和热情的呢?

彭文启:在水科院这个国内顶级的科研平台,优秀人才很多,他们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相对他们而言,我还远谈不上硕果累累,最多也就能算是个小角色而已。

关于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关系,我可能也没有能够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因为加班太多,长期没有很好执行休假制度,在家庭方面的时间投入经常被挤占。因此,只要在家里,一定留足“女儿时间”,分享她成长的快乐。作为繁重科研工作的调剂,个人业余爱好方面的兴趣相对广泛。水环境研究所的篮球活动,只要有时间必定参加,与年轻人一起拼抢,有“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早期参加桥牌活动,后期是“升级”及“掼蛋”,自认为水平不差,出差时与同事,周末时不时与三五好友打打牌,乐在其中也是常事,往往能够舒缓一段时间累积的紧张,调节与修复持续应对高强度工作的精神状态。

关于如何一直对科研工作保持活力和热情,我认为至少要有2个方面很重要:一是我在前一个问题提到的“不忘初心”,这对保持活力和热情的重要性,我不再赘述。二是要持续树立自己的“标杆”与“榜样”,敢于与这些优秀人物比较,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人要有追求更高境界、争取更大光荣的自我激励。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水生态过程调控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可以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最新的研究成果吗?

彭文启:在地球漫长46亿年的演化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物质循环、能量循环有序耦合的生态系统(圈),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已成为引起地表过程变化的地质营力,对地球生态圈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影响,全球淡水生态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退化,中国在水生态与水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从河湖水生态系统问题成因及保护修复需求来看,河流及湖库在流域及区域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中发挥主骨架的作用,河湖水文过程及河湖地貌过程等物理过程,既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决定性过程,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先导过程,因此,以流域河湖物理过程为基础,耦合分析与优化调控流域水环境过程及水生态过程,形成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认知,提出退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策略与关键技术,是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水环境研究所重点关注的学科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所在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多项研究任务及水利部的重要研究课题,重点内容包括:生态流量确定与生态调度、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确定与分区分类保护、大型静滞景观水体水质生态净化功能提升、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在生态流量确定方面,我们提出了“分区、分类、分组、分期”+协调的生态流量确定技术体系,正在进一步针对生态流量的保证率等重要问题做深入研究。在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确定方面,正在开展河流生态价值评价方法、河岸带生态缓冲功能分析以及水域岸线区划技术方面的研究。大型静滞景观水体水质生态净化功能提升方面,重点开展人工景观蓄水河段生态功能单元优化调整技术、人工景观缓滞水体流态调整与分区水力调控协同技术、景观缓滞水体水质净化技术、景观水体群水华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河流生态廊道修复方面,重点针对永定河沙质断流区常年干涸沙化、河岸植被覆盖度低、河流廊道功能基本完全丧失等问题,研究制定绿色生态廊道功能分区方案,研究“以水带绿,以绿养水”的河流廊道景观单元优化配置技术,形成绿色生态河流廊道生态景观单元优化配置方案,开展河流廊道水域和河岸生态景观单元生态重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水面维持、水域多样生境构建与生态河岸构建的综合示范。


记者:目前由于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许多学者对我国之前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提出了质疑,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新时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又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彭文启:关于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我在2019年《中国水利》发表的文章“关于新时期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思考”有涉及,这里我想将其中的认识与观点再简要阐述一下。

一是我国河湖生态状况恶化相对严重。原因之一是生态流量挤占问题突出、河川径流过程变异严重,北方流域,如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生态用水挤占严重,河流动力学功能基本消失,呈现“静滞河流”特征,南方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节制程度高,生态调度考虑少,自然水文节律变异及生态水文功能退化问题普遍,即有人表述的所谓“寸断河流”。之二是在河湖物理结构方面,湖泊面积萎缩及天然湿地退化问题突出、河湖岸带扰动强度过大、河湖连通性变差。之三是水质方面,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湖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前2个方面的原因与高强度的水资源利用及不合理的水工程建设管理,有直接关系。

二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足,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系列技术标准中几乎没有与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相关要求,数量较多的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及运维管理,也缺乏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这种工程思维范式盛行时,基本不考虑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导致大部分工程和技术干预造成的影响严重超过了水生态系统可以接受的程度。由于工程思维的惯性大,观念转变难,才会出现水利部汪恕诚老部长在2004及2016反复提出水利水电工作者一定要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勇挑水库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副重担的呼吁。

三是准确与全面认识水利在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发挥基础支撑的巨大能力。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在兴利除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办法。面对当前河川之危、水源之危的重大问题,水利应该坚定在水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面发挥核心基础支撑作用的信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水生态系统的需求妥善纳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维与水资源的管理保护中,即水利工程既是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的基础设施,也是维护与修复河湖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维持河湖健康美丽方面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著名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都江堰即是典范。

四是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变化,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对推进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我国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水生态环境问题相对最严重,影响也最大,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水利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全面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以维护河湖健康美丽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为依托,以严格的水生态保护管控为刚性约束,夯实水利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基础工作,协调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统筹与水生有关的生态系统及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分区分类保护与治理措施,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水利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支撑作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记者:您曾在2014年水科讲堂上总结了五个“一”:有一份真诚感恩的心、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有一种决不放弃的执着、有一点自命不凡的自许、有一些必须珍惜的机遇。时隔五年,这五个“一”是否有了新的意义、新的故事呢?

彭文启:我在2014年水科讲堂回答“你如何获得了现在的成绩”的提问时,总结了上述五个“一”。时间确实过得太快,转眼间5年又悄然流逝。对比5年前的状态,现在有了一些变化,也有许多不变。变的最主要的方面是由副所长变为所长,并在这个位置上干了5年了,同时些许白发已然依稀可见,眼睛老花已趋明显;不变的是对五个“一”的坚持或维护的自觉仍然还在,只是因为角色变化或阶段变迁有些相应的新内涵。

我一直认为,如果说本人有进步,能够取得预期的成绩,带领的水环境研究所能够不断发展,是离不开水科院平台与多方面的条件,因此要有真诚感恩的心,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要感谢在前进道路上给予你支持、关怀、关注与喝彩的方方面面。要前行,要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前行,没有团结协作的团队作为依托是不可以的,在担任所长工作的这5年中,水环境研究所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感受尤其深刻。有一种决不放弃的执着、有一点自命不凡的自许,其实是对初心的坚守、自我的认可、完成预期使命的担当的相似表述,其重要性在前面的问题中有所表述。“自古天下事,及时难必成”,对于个人成长与研究所发展而言,在关键节点的关键机遇是必须倍加珍惜的。

这五个“一”只是我个人的感悟,希望能对青年学生的思考有些许裨益。


记者: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水科院也是刚走过第60个年头。在今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院党委强调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就是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您觉得水科院的研究生们应该如何与水利科技人才守初心担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您对研究生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期许?

彭文启:新中国70年是史诗般的历史进程,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在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时,中国水科院也走过了光辉的60年,一代又一代水科人砥砺前行,为新中国70年水利辉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水利青年科研工作者,行进在新时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既要感到自豪与骄傲,更要有保守初心的坚持、承担使命的勇气智慧。

在今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水科院党委按照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初心与使命的内涵与要求。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总的概括为六种: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我国很多卓越的科学家是这些精神的杰出代表,很多对国家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均是因为有这些精神的指引。作为水科院的研究生,作为肩负未来希望的水利科技工作者,尤其需要切实遵循并积极弘扬这些伟大的精神。

我想借这个问题谈谈关于创新精神的一点认识。前段时间我作为水科院的代表,参加“流域水安全重大专项”建议书的编制工作,负责“保护与治理”领域,在梳理国际前沿与急需重点突破技术时发现,我国在水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相关仪器设备以及水环境模型软件方面严重受制于人。我国在水生态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且均被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有限的几家公司垄断;国内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及大学,以及几乎全部的设计单位均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商业数值模型软件开展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这种完全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已经呈现重大潜在威胁,因此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才有可能破解我们所面临的困局。而这些创新性的工作,需要有一代又一代人进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以后的科研中,国家会更加鼓励创新。作为肩负着未来希望的青年学子,你们要盯着的是国际一流水平,尤其需要培养这种创新能力。


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我们研究生来说,就是需要多学科学习,多方面提升,那么阅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中,“全民阅读”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其实阅读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就是指对各种类型知识的获取,狭义上是指读书,我们想请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对我们研究生阅读方面的建议。

彭文启:我的学习与工作及团队管理经历告诉我,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对于科研工作者的较快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多读书确实很重要,即你们所提到的狭义的阅读,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广义阅读有时可能更重要。

我的体会,在工作中后续专业知识的获取与扩充有2个重要方面需要做好。一是要与项目工作需求结合,有针对性地系统阅读文献才可能事半功倍。我发现在我们水环境研究所,有些同志就没有根据项目需要阅读文献的习惯,安排写立项申请书或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则根本不去针对性地查阅文献,偏好copy以前的东西,即使指定了一些重要文献,也不能很快地熟悉,知识更新能力比较低,人还没有老,知识已经老化了,这样很不好。水环境研究所从事水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这个学科方向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特点,尤其需要有较强的文献阅读自觉与较高的专业阅读能力。我很感谢研究生期间专业文献阅读方面的培养,我大学学的是农田水利工程,研究生学的是河流动力学及计算流体力学,参加工作这20余年从事水生态环境学方面的研究,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通过负责或主持的大量项目的立项申请与实施,形成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快速阅读国内外文献,及时高效地捕捉与总结关键学术成果的能力,每完成一个项目的立项申请或组织实施,基本清楚了国际与国内动态,也相应地完成了一次相关专业的阅读与知识更新。二是参加项目研讨及咨询,认真向真正的专家学习,是不能错过的知识获取机会。我从2008年开始有幸参加“水体污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申报与研讨,当时该专项中集中了环境方面国内顶级的学者,这些国内顶级专家专业水平极高,专业视野极为开阔,切中要害的问题把控能力突出,逻辑思辨能力超强,聆听这些才思敏捷的顶级专家的学术言谈,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一些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上,一定要认真记录与思考相关专家发表的意见。我在我们水环境研究所的学术研讨会议上,几次看到有些年轻人像在看电影一样瞪着眼睛发呆,就劝告他们既然花时间参加会议,就得有收获,有人都几页纸几页纸地做笔记,为什么你就不能记下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人的生活不能只是专业工作,需要有多方面的兴趣,阅读也不能只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我读的书比较杂,在单位主要看专业书及文献,在家里及旅途中主要读人文社科及经济方面的书。每次出差必定会带一本这方面的书,争取利用旅行空余时间把书基本看完。所以一些榜单推荐的书大多有所阅读。我偏爱那些文辞优美、逻辑思辨强、文章结构严谨的书。如易中天的书,我比较喜爱,基本全看过,也喜欢哲学及传记方面的阅读。记者:彭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跟我们聊聊您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您的学习和成长中是否有过一些迷茫、困惑和抉择?您是如何调整和解决的呢?

彭文启: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到了知非知命之年。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我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1985年以前,嬉戏与劳作于山水间的乡村少年;1985-1994年,力学不倦的苦读学子;1995年至今,拼搏在科研一线的水科人。一路走来,有快乐,有收获,有喜悦;也有迷茫,有困惑,有遗憾。如果要总结自己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状态,或者说对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学借鉴的话,则可能是在初心的坚守与在关键节点时的选择。

1985年我以比较高的分数进入北京农业机械学院(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水利系学习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水环境问题并不突出,水环境学的研究也还比较少,我发挥在数学和力学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较为扎实的优势,认真研读选学《环境水力学》,并初步确定以后从事水环境专业方面的工作方向。80年代后期,继续读研究生并不是主流选择,但是,我认为,既然我有从事水环境专业研究的想法,则不能随波逐流,攻读研究生是必须的选择。随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开始了6年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连续攻读,师从李炜教授,从事环境水力学及计算水力学方面的研究。在90年代初期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坚守在图书馆、实验室与计算机房苦读专业,可能一则是导师要求严,二则还是对研究工作有一份热爱与坚持。硕士论文主要做交汇河段温度场分布的试验研究,武汉夏天酷热,试验室闷热难耐,工作条件可想而知。克服各种困难,我主持建立起了全套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带领几个辅助人员,独立完成了全部试验与分析工作,成果发表在《水利学报》。博士论文主要做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高维复杂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混合有限分析方法与多重网格开发一维、二维及三维数学模型程序。在90年代初期,计算机很少,一台286就是课题组最宝贵的资源,几个博士生同时依靠它来完成研究工作。由于我需要探索新方法,开发与调试大型程序,因此,连续几个通宵呆在计算机房是经常的事。在大型程序调试最痛苦阶段,简直就是昏天黑地,到了怀疑人生的地步。好在一直相信自己,有绝不放弃的执著,最终完成模型工作,将李炜教授开创的混合有限分析方法全面拓展到三维复杂流动模拟,论文成果发表在《水利学报》与《水科学进展》。90年代初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博士生毕业以后一般有三种去向选择,即南下广东进入公司与管理部门,中留武汉,北上北京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到底去哪里?我当时有一些犹豫、也有一些迷茫。在经过慎重思考以后,我认为我本人更热爱科研,可能也更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北上来到中国水科院。现在看来,对于我而言,这种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武汉东湖边的6年学习,艰苦条件下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锻炼,以及在高强度模型开发过程中作所经历的挫折与磨炼,对于我毕业以后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帮助。在面临选择与迷茫时,不过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做适合自己的事,

事实上,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均会有困惑和抉择,关键阶段或关键节点时如何面对困惑与选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重要。我认为答案就是我在2019年给水环境研究所讲党课的时引用的培根名言“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概而言之即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改弦易辙者多,滞步半途者多,或是因为生活有如此多的苟且,人生在苟且中有太多若只如初见的无奈,结局在无奈中剩下一声长叹,或是因为承诺被挫折揉碎,情怀随风飘逝,初心因乱花迷眼而泯灭。对于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不能忘记“初心”,因为初心是面向广阔而深邃时空觉悟之花开放而被芬芳了的情怀,是希冀此生能够做出点什么而给自己的承诺,它铭刻于人生道路的坐标上,飘扬在内心期盼的旗帜上,最后铸就至可以自许的成绩中。这些话是我在讲党课时的表述,期望对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帮助。


记者:您1995年来到水科院工作,至今已经将近25年了,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是水利部5151人才,院“五大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在科研上硕果累累。那么您平时是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关系的?又是如何一直对科研工作保持活力和热情的呢?

彭文启:在水科院这个国内顶级的科研平台,优秀人才很多,他们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相对他们而言,我还远谈不上硕果累累,最多也就能算是个小角色而已。

关于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关系,我可能也没有能够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因为加班太多,长期没有很好执行休假制度,在家庭方面的时间投入经常被挤占。因此,只要在家里,一定留足“女儿时间”,分享她成长的快乐。作为繁重科研工作的调剂,个人业余爱好方面的兴趣相对广泛。水环境研究所的篮球活动,只要有时间必定参加,与年轻人一起拼抢,有“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早期参加桥牌活动,后期是“升级”及“掼蛋”,自认为水平不差,出差时与同事,周末时不时与三五好友打打牌,乐在其中也是常事,往往能够舒缓一段时间累积的紧张,调节与修复持续应对高强度工作的精神状态。

关于如何一直对科研工作保持活力和热情,我认为至少要有2个方面很重要:一是我在前一个问题提到的“不忘初心”,这对保持活力和热情的重要性,我不再赘述。二是要持续树立自己的“标杆”与“榜样”,敢于与这些优秀人物比较,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人要有追求更高境界、争取更大光荣的自我激励。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水生态过程调控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可以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最新的研究成果吗?

彭文启:在地球漫长46亿年的演化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物质循环、能量循环有序耦合的生态系统(圈),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已成为引起地表过程变化的地质营力,对地球生态圈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影响,全球淡水生态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退化,中国在水生态与水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从河湖水生态系统问题成因及保护修复需求来看,河流及湖库在流域及区域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中发挥主骨架的作用,河湖水文过程及河湖地貌过程等物理过程,既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决定性过程,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先导过程,因此,以流域河湖物理过程为基础,耦合分析与优化调控流域水环境过程及水生态过程,形成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认知,提出退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策略与关键技术,是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水环境研究所重点关注的学科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所在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多项研究任务及水利部的重要研究课题,重点内容包括:生态流量确定与生态调度、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确定与分区分类保护、大型静滞景观水体水质生态净化功能提升、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在生态流量确定方面,我们提出了“分区、分类、分组、分期”+协调的生态流量确定技术体系,正在进一步针对生态流量的保证率等重要问题做深入研究。在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确定方面,正在开展河流生态价值评价方法、河岸带生态缓冲功能分析以及水域岸线区划技术方面的研究。大型静滞景观水体水质生态净化功能提升方面,重点开展人工景观蓄水河段生态功能单元优化调整技术、人工景观缓滞水体流态调整与分区水力调控协同技术、景观缓滞水体水质净化技术、景观水体群水华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河流生态廊道修复方面,重点针对永定河沙质断流区常年干涸沙化、河岸植被覆盖度低、河流廊道功能基本完全丧失等问题,研究制定绿色生态廊道功能分区方案,研究“以水带绿,以绿养水”的河流廊道景观单元优化配置技术,形成绿色生态河流廊道生态景观单元优化配置方案,开展河流廊道水域和河岸生态景观单元生态重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水面维持、水域多样生境构建与生态河岸构建的综合示范。


记者:目前由于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许多学者对我国之前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提出了质疑,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新时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又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彭文启:关于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我在2019年《中国水利》发表的文章“关于新时期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思考”有涉及,这里我想将其中的认识与观点再简要阐述一下。

一是我国河湖生态状况恶化相对严重。原因之一是生态流量挤占问题突出、河川径流过程变异严重,北方流域,如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生态用水挤占严重,河流动力学功能基本消失,呈现“静滞河流”特征,南方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节制程度高,生态调度考虑少,自然水文节律变异及生态水文功能退化问题普遍,即有人表述的所谓“寸断河流”。之二是在河湖物理结构方面,湖泊面积萎缩及天然湿地退化问题突出、河湖岸带扰动强度过大、河湖连通性变差。之三是水质方面,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湖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前2个方面的原因与高强度的水资源利用及不合理的水工程建设管理,有直接关系。

二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足,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系列技术标准中几乎没有与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相关要求,数量较多的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及运维管理,也缺乏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这种工程思维范式盛行时,基本不考虑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导致大部分工程和技术干预造成的影响严重超过了水生态系统可以接受的程度。由于工程思维的惯性大,观念转变难,才会出现水利部汪恕诚老部长在2004及2016反复提出水利水电工作者一定要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勇挑水库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副重担的呼吁。

三是准确与全面认识水利在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发挥基础支撑的巨大能力。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在兴利除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办法。面对当前河川之危、水源之危的重大问题,水利应该坚定在水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面发挥核心基础支撑作用的信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水生态系统的需求妥善纳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维与水资源的管理保护中,即水利工程既是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的基础设施,也是维护与修复河湖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维持河湖健康美丽方面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著名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都江堰即是典范。

四是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变化,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对推进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我国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水生态环境问题相对最严重,影响也最大,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水利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全面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以维护河湖健康美丽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为依托,以严格的水生态保护管控为刚性约束,夯实水利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基础工作,协调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统筹与水生有关的生态系统及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分区分类保护与治理措施,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水利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支撑作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记者:您曾在2014年水科讲堂上总结了五个“一”:有一份真诚感恩的心、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有一种决不放弃的执着、有一点自命不凡的自许、有一些必须珍惜的机遇。时隔五年,这五个“一”是否有了新的意义、新的故事呢?

彭文启:我在2014年水科讲堂回答“你如何获得了现在的成绩”的提问时,总结了上述五个“一”。时间确实过得太快,转眼间5年又悄然流逝。对比5年前的状态,现在有了一些变化,也有许多不变。变的最主要的方面是由副所长变为所长,并在这个位置上干了5年了,同时些许白发已然依稀可见,眼睛老花已趋明显;不变的是对五个“一”的坚持或维护的自觉仍然还在,只是因为角色变化或阶段变迁有些相应的新内涵。

我一直认为,如果说本人有进步,能够取得预期的成绩,带领的水环境研究所能够不断发展,是离不开水科院平台与多方面的条件,因此要有真诚感恩的心,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要感谢在前进道路上给予你支持、关怀、关注与喝彩的方方面面。要前行,要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前行,没有团结协作的团队作为依托是不可以的,在担任所长工作的这5年中,水环境研究所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感受尤其深刻。有一种决不放弃的执着、有一点自命不凡的自许,其实是对初心的坚守、自我的认可、完成预期使命的担当的相似表述,其重要性在前面的问题中有所表述。“自古天下事,及时难必成”,对于个人成长与研究所发展而言,在关键节点的关键机遇是必须倍加珍惜的。

这五个“一”只是我个人的感悟,希望能对青年学生的思考有些许裨益。


记者: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水科院也是刚走过第60个年头。在今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院党委强调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就是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您觉得水科院的研究生们应该如何与水利科技人才守初心担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您对研究生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期许?

彭文启:新中国70年是史诗般的历史进程,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在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时,中国水科院也走过了光辉的60年,一代又一代水科人砥砺前行,为新中国70年水利辉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水利青年科研工作者,行进在新时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既要感到自豪与骄傲,更要有保守初心的坚持、承担使命的勇气智慧。

在今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水科院党委按照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初心与使命的内涵与要求。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总的概括为六种: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我国很多卓越的科学家是这些精神的杰出代表,很多对国家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均是因为有这些精神的指引。作为水科院的研究生,作为肩负未来希望的水利科技工作者,尤其需要切实遵循并积极弘扬这些伟大的精神。

我想借这个问题谈谈关于创新精神的一点认识。前段时间我作为水科院的代表,参加“流域水安全重大专项”建议书的编制工作,负责“保护与治理”领域,在梳理国际前沿与急需重点突破技术时发现,我国在水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相关仪器设备以及水环境模型软件方面严重受制于人。我国在水生态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且均被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有限的几家公司垄断;国内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及大学,以及几乎全部的设计单位均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商业数值模型软件开展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这种完全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已经呈现重大潜在威胁,因此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才有可能破解我们所面临的困局。而这些创新性的工作,需要有一代又一代人进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以后的科研中,国家会更加鼓励创新。作为肩负着未来希望的青年学子,你们要盯着的是国际一流水平,尤其需要培养这种创新能力。


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我们研究生来说,就是需要多学科学习,多方面提升,那么阅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中,“全民阅读”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其实阅读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就是指对各种类型知识的获取,狭义上是指读书,我们想请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对我们研究生阅读方面的建议。

彭文启:我的学习与工作及团队管理经历告诉我,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对于科研工作者的较快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多读书确实很重要,即你们所提到的狭义的阅读,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广义阅读有时可能更重要。

我的体会,在工作中后续专业知识的获取与扩充有2个重要方面需要做好。一是要与项目工作需求结合,有针对性地系统阅读文献才可能事半功倍。我发现在我们水环境研究所,有些同志就没有根据项目需要阅读文献的习惯,安排写立项申请书或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则根本不去针对性地查阅文献,偏好copy以前的东西,即使指定了一些重要文献,也不能很快地熟悉,知识更新能力比较低,人还没有老,知识已经老化了,这样很不好。水环境研究所从事水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这个学科方向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特点,尤其需要有较强的文献阅读自觉与较高的专业阅读能力。我很感谢研究生期间专业文献阅读方面的培养,我大学学的是农田水利工程,研究生学的是河流动力学及计算流体力学,参加工作这20余年从事水生态环境学方面的研究,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通过负责或主持的大量项目的立项申请与实施,形成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快速阅读国内外文献,及时高效地捕捉与总结关键学术成果的能力,每完成一个项目的立项申请或组织实施,基本清楚了国际与国内动态,也相应地完成了一次相关专业的阅读与知识更新。二是参加项目研讨及咨询,认真向真正的专家学习,是不能错过的知识获取机会。我从2008年开始有幸参加“水体污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申报与研讨,当时该专项中集中了环境方面国内顶级的学者,这些国内顶级专家专业水平极高,专业视野极为开阔,切中要害的问题把控能力突出,逻辑思辨能力超强,聆听这些才思敏捷的顶级专家的学术言谈,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一些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上,一定要认真记录与思考相关专家发表的意见。我在我们水环境研究所的学术研讨会议上,几次看到有些年轻人像在看电影一样瞪着眼睛发呆,就劝告他们既然花时间参加会议,就得有收获,有人都几页纸几页纸地做笔记,为什么你就不能记下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人的生活不能只是专业工作,需要有多方面的兴趣,阅读也不能只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我读的书比较杂,在单位主要看专业书及文献,在家里及旅途中主要读人文社科及经济方面的书。每次出差必定会带一本这方面的书,争取利用旅行空余时间把书基本看完。所以一些榜单推荐的书大多有所阅读。我偏爱那些文辞优美、逻辑思辨强、文章结构严谨的书。如易中天的书,我比较喜爱,基本全看过,也喜欢哲学及传记方面的阅读。


主办:中国水科院研究生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01 1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