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和校园文化

前行,永不止步——访中国水科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温彦锋

温彦锋  博士生导师

温彦锋,1965年3月出生于河北,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大坝学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1989年至今一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从事土石坝工程、燃煤电厂贮灰场工程等方面的岩土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完成水利、水电和电力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攻关)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负责完成了土石坝工程、贮灰场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咨询、安全性评价项目数十项。负责或参加编写了国家和行业标准5部,获发明专利8项,在核心科技刊物和国内外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16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



前行,永不止步

——访中国水科院岩土所所长温彦锋

常宏芳 李继平


记者:温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主要做的是土石坝工程和燃煤电厂贮灰场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那您现在主要做的是哪些方向呢?可以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吗?作为水科院岩土所所长您是如何看待该研究内容的?

温彦锋:其实自我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科研方向一直是土石坝工程,而燃煤电厂贮灰场工程通常也是采用土石坝作为挡水(灰)建筑物,这点和水库和水电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贮灰场工程还要考虑贮灰对周围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贮灰场扬尘等问题,这方面我们2000年前后专门做过比较多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是针对高土石坝的变形控制和防渗心墙水力劈裂机理,以及深覆盖层上建高土石坝和软岩筑坝关键技术等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的。

记者:我们作为水科院的在读学生,有时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难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您是否也曾存在这样的困惑,您是如何解决的?

温彦锋: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这不但需要对当前的工程建设面临的技术问题有所了解,还需要对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比较清楚,这就需要学生们广泛阅读最新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洞察现在工程建设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有了上述的积累,才能紧跟时代热点,基于现有技术问题,选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当然,研究方向选择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工作,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和进步。同时,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时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可能遇到瓶颈,科研进展迟迟没有突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此时我们也不要感到沮丧,应该追根溯源,一步步理清思路,逐个分析原因,再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了,与导师定期讨论,及时沟通是科研道路上重要的过程,有时候导师的一句话,一次指点就可能为你解惑,节约大量的摸索时间。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指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但是我们了解到现在研究生做科研其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不够扎实,成果创新性不够等,您对我们研究生怎样培养问题意识,进行科研创新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您认为我们怎样才能做好科研工作,写好科研文章?

温彦锋:我院作为一个国家级科研单位,工作重点是为我国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而我院的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多围绕科研项目开展,应该说,研究方向还是比较容易确定,但具体研究内容的确定还需要仔细斟酌。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好相关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地基,才能稳步走好科研路。其次应该多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文献,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有意识的加强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读文献过程中要学会提问,别人研究方法的优点是什么?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诸如此类,都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好,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论文研究立项时需要梳理好研究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找准研究创新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衡心态,定期总结自己的研究结果,分析下一步工作内容,反复总结思考,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论文研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记者:自1986年到水科院求学,您就和水科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您已经在水科院待了35个年头了,科研成果累累,您平时是如何对科研工作一直保持活力和热情的呢?您又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温彦锋:水科院具有优良的科研传统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身为水科人就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一定是会出现阻碍与困难的,而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意义所在。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挑战与学习的心去迎接它们,这样对待科研工作的热情才会有增无减,对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才会更有认同感与成就感。当然良好的生活状态是我们更好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提,我比较喜欢在工作之余做做与科研工作无关且我感兴趣的事。例如,看看书籍,运动,看看风景游玩之类的。这样平衡生活与科研工作,才会使我们走得更远更健康。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对待科研的热情与活力,以及在平衡学习和生活上做得还不够好,还应该继续努力。我们应当向老一辈水科人学习,这样才能做更好的水科人。

记者:您作为一名导师,您是如何看待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现在很多人流行将导师称之为老板,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您觉得导师与学生之间,怎么才能把科研学术的成功与关系相处的融洽两者完美体现出来?

温彦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相互尊重的关系,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学术观点和不同意见,有问题应该平等交流,给学生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作为学生,其良好的科研状态应当是自己积极主动且愿意与老师交流学习,并提出问题与思考。而老师则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回馈响应学生的问题,并且也主动加入学生的思考中,去发现更多的可能与解决方法,去最大化地去激起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这样在科研工作中才会做出好的结果,获得更大的进步。在科研史上无论国内外,往往大的突破与进步都不是孤军作战的结果,而是师生团队共同努力的收获。我们水利青年学生与老师也应该如此,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

记者:在全球环境气候以及能源问题趋于严峻的情况下,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您认为水科院的科研方向与学术研究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怎样的帮助与建树呢?

温彦锋:极端气候条件的不断发生给工程安全带来了不少挑战,比如今年郑州暴雨导致郭家咀水库溃坝,山西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都对现有的工程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给工程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作为科研单位应该根据这些变换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为工程安全和新的工程建设提供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撑。而我们水科院也正在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发展需求,以陈祖煜院士牵头的绿色、低碳等科研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相关的科研方向也正在向发展需求转换中。我相信水科院是可以在国家能源结构改变与发展需求中,发挥着更多积极且不可取代的作用的。新一代的青年水利学生也会继续为全球环境气候以及能源问题的解决做出更多的贡献。

记者:您在求学期间,曾师从我院陈祖煜院士等专家,陈祖煜院士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滑坡地质灾害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执着探索,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丰富,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那么请谈谈您对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的看法?

温彦锋:水科院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而逐步壮大,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专家学者,我的导师陈祖煜院士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学者,我的导师陈祖煜院士作为一名从事滑坡灾害研究的科研人员,协同他的同学们一起为祖国建起了一座座水库大坝,正如陈祖煜院士所说的那样,他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秉承工匠精神,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问严谨踏实。同时,良好的学风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前提,我们要加强科学道德自律,脚踏实地地做好科研工作,坚持科学、严谨、求实、诚信的科研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00周年重要讲话中对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而作为水利青年学子,学生们也必须做到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能谈谈您对新时代水科院学子有着怎样的期望么?

温彦锋:作为当代的青年学生,无论你们选择了怎样的路途去前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后,更是如此。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对我们水电供能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当然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更加绿色、智能、安全、经济、高效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青年水利学子去进一步实现和完成的。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怀着一颗为国家建设与改变而笃定前行的心。在当今这个和平且昌盛繁荣的时代里,作为青年学生的你们不一定要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义之心。但却需要你们有着“穷且益坚,坚忍不拔”的鸿鹄之志。未来路远,愿你们珍惜短暂的学习时光,积极进取,早日成就强大的自己,坦然应对未来的挑战!






主办:中国水科院研究生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01 11: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