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和校园文化

严谨求实 追求卓越 深耕水土保持事业——访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宁堆虎


宁堆虎  博士生导师

    宁堆虎,男,1963年出生,山西阳城县人,正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国际交流和管理工作。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编制专家。

    先后参与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国家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和重点工程规划、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制定、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法修订以及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等工作。近10年主持了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共性技术研究”和“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水利重大政策研究课题“我国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对策”、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非工程措施规划”等项目研究,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变化机制及阈值”、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的研究。


严谨求实 追求卓越 深耕水土保持事业

                             ——访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宁堆虎

陈贺 许晶晶

 

记者:宁老师,您好!首先请您从高考专业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工作单位选择、工作岗位调整等方面和我们聊聊您的成长和求学经历。

宁堆虎:在人生经历的高考专业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工作单位选择、工作岗位调整等这几个重大转折点,对我来说都是服从组织安排的结果。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的高考,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作为山西阳城太行山里出生长大的孩子,见过最现代化的装备就是拖拉机,最大的理想就是开着拖拉机下地干活,当现代化农民。高中时写过一篇谈理想的作文,就是这么写的。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了当时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校期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在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填志愿时,选择了服从专业分配的选项,可能是因为分数不够好的原因,没有录取到农业机械化专业,而是被录取到了农田水利专业。1986年本科毕业前,学校第一年开始推荐免试上研究生,农田水利专业当年毕业30多个人就推荐了我一个,自然就在本校本专业继续上研究生了。

1989年研究生毕业时工作单位选择有点主动性,但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当时学校还是管分配的,但允许学生自己找单位,一开始找了两个单位,因专业不对口没有去成。临近毕业时因机缘巧合分配到水利部农水司工作。当年还没有公考这一说,到机关工作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道到学校调查情况的程序。直到2009年,从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来中国水科院工作。

记者:最近网络热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请问宁老师您哪一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在今天再回头看时,却发现是影响一生的?

宁堆虎:还真有这么一件事。上中学时有两个学校可选,一个是普通中学,一个是农业中学,两个都不需要考试,报名就可以入学。农业中学离我家走山间小路只有不到1公里,普通中学则有2公里左右。我自己都忘记了,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农业中学,而是选择了普通中学,两者对当时的农村学生来说实在差别不大。现在看来,这个选择真的影响了一生,上农业中学的同学,毕业后都回家务农了,上普通中学的同学则有几个考上了大学。虽说职业不分贵贱,但我当时如果选择了农业中学,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考大学、到中国水科院工作,也不会有今天接受你们采访这些事了。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在水利部工作了20年,水科院工作了13年,现在还在世界水土保持学会担任主席。请问您是如何一直对国家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科研工作保持这么大的热情和精力的?您又是如何在三个不同的职业方向上做出转变的?

宁堆虎:你说的我这三个阶段的工作经历,表面上差异比较大,实际上做的都是一件事,水土保持,只是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是行政管理,一个是科研,一个是国际交流。在水利部工作期间,开始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的治理开发处,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管理工作,后来成立了水土保持司,农水司原来从事水土保持管理的处也就划到了水土保持司,对我来说,在水利部期间的工作只能称之为低级公务员,主要是事务性的工作,要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当然也要思考行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等材料里。那时的机关工作性质也与现在有所不同,没有委托服务这一说,除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外,我也直接组织参与了全国水土保持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水土保持相关技术标准编写、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水土保持法修订等工作。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成立的机构,中心的中文翻译名称里没有水土保持,其英文名称叫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明确有侵蚀,也就是水土保持的工作职责,只是原来受人员配备等影响,土壤侵蚀方面的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重点集中在江河泥沙方面。

2009年,我到泥沙中心工作后,适当加强了侵蚀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力量,二是将世界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从泰国正式迁移到泥沙中心并在中国政府部门进行了登记,三是创办了《国际水土保持研究》英文期刊。科研方面,我在泥沙中心工作期间,十多年重点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计算模型研究,最终成果体现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这个技术标准中,在行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主要是一些协调性的工作,要想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督促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保障学会的健康发展并不断扩大影响力。

对于这些工作,我确实是一直持有较高的热情,因为感觉自己的工作对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三个阶段的工作性质确实有比较大的差异,但职业的转换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我对工作岗位和个人一直分得很清楚,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我都兢兢业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把事情做到最好。

记者:多年来,您围绕水土保持科学前沿和难点开展了长期的攻关,解决了水土流失规律与治理的系列关键问题。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水土保持学科的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

宁堆虎:对于水土保持学科,我认为在近期以下四个方向可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一是侵蚀机理的深化。主要有水土养分一体化迁移过程和定量刻画、沟道侵蚀及其与面蚀的相互作用、冻融侵蚀及其与水蚀的相互作用等;二是大中流域水沙预报模型研究。重点解决大中型水利枢纽来水来沙的提前预报问题,最大限度得通过提前调度减少有效库容的淤积;三是侵蚀和水土保持对生态要素的定量影响和作用。主要有侵蚀和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碳汇等的定量影响和作用;四是区域水土流失调查和水土保持效应评价方法。

记者:作为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您经常性参与国际性事务的交流。请您回顾一下,您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深切感触和体会?研究生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充足的准备?

宁堆虎:世界水土保持学会是一个全球性的,主要由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民间组织,所有成员都是义务性的服务。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确实有一些感触,要做好主席这个岗位的工作,必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要有作为。学会的主席必须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成就,这是门槛,同时要对学会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这是身份认可的基础,还要对学会将来的发展有切实可行的设想,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热情;二是要包容。会员的信仰、习惯、文化和生活背景千差万别,要和平相处,必须要相互包容,作为主席必须要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想法;三是要公正。工作中学会的会员特别是理事,会时不时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各自的立场和诉求不同,很多情况下需要主席协调和最终决策,这时一定要公正,要站在对学会发展最有益的角度提出方案,这种情况下,即使建议被否定的专家也不会有太大意见。

对于研究生而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要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有大的收获,得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个人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一定要清楚。当前国内外有哪些学者和团队在研究相关内容、研究到何种程度都需要熟悉;第二,有与人交换的内容,要拿出自己独有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与同行交流;第三,勇于走出第一步,国际场合交流英语水平一定要过关,研究生要敢于尝试,慢慢去练。

记者:您在水科院还有另外一个角色,那就是博士生导师。您是属于严厉型还是温和型的老师?在带学生方面您有哪些自己独特的经验?

宁堆虎:毫无疑问,我是属于温和型的老师。在带学生方面可能谈不上经验,有两点体会:一是要主次分明。研究生期间学生要完成学业和相关的研究内容,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辅导和督促作用,要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遇事要和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二是要宽严相济。在选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经费使用等方面,都要给学生相对宽松的自由度。同时对学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要严格要求,这个不能马虎。

记者:回想这些经历,您认为研究生阶段应该重视哪些方面的培养?怎样有效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

宁堆虎:研究生阶段应该注重两方面的培养,一是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二是认真对待科研的态度。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不能保证研究生毕业后还能继续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比起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生期间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要能从纷繁的问题中梳理出最需要解决、自己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学会通过全面的分析,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确定合理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等。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学会在有限的领域做无限的探索。与科研能力同等重要的是对待科研的态度,必须学会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以可靠的数据为基础叙述客观的结论,不能在研究中掺杂主观因素。

要有效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重在“学、看、问、思”四个字上。学,就是从书上学,从网上学,学习相近的问题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写的;看,就是在实践中看老师、同学是怎么做的;问,就是可以问老师该怎么做怎么写,毕业后可以问前辈问同事;思,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创新性的内容和方法。

记者:您个人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有着丰富的产出与成就,所在团队也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在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如何看待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对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们如何更好地融入一个团队您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宁堆虎: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则要强大的多。重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往往都需要组织团队研究来完成,有时还是大型团队。我在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计算模型研究时就组建了一个近百人的大型团队,这个团队又按研究内容分为5个小型团队,日常按小团队组织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的有生力量大多是刚毕业或未毕业的研究生,有十多位研究生是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国家的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都是通过团队完成的。作为青年人很难组建自己的独立团队,一般是通过参与团队研究逐步成长起来的,更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青年人要更好地融入团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在一个团队中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边界很重要,不能越界做别人的事,更不能把自己该做的事推给别人;二是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内容。团队研究时间跨度长,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需要通过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及时处理,作为个体要经常参与团队交流,了解总体情况,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相应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内容;三是必须高质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团队研究成果的质量是典型的木桶效应,最差质量的个人决定了总体的质量水平,作为个体必须要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培养的几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都非常好,我们也联系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仍有问题想请教您。由学生到职场的转变,如何快速适应新角色、新环境?这其中需要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宁堆虎:对于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要想尽快适应新角色新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悉新要求。尽快了解工作单位的性质和自己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内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通过翻阅过往材料、查看相关介绍以及多问周围同事,就能快速熟悉新的要求;第二,补充新知识。在学校期间学的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总会有些差异,要尽快补充岗位需求的新的基础知识、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等,不能说外行话;第三,借鉴老做法。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攥写项目计划、制订实施方案,还是编写总结报告、起草领导讲话,都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大的框架和体例都是一样的,填入自己的内容就可,有的行业还会有自己特有的套路,技术性报告还会有行业规范的大纲,拿来主义即可,要多参照多模仿;第四,创造新内容。在大部分内容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小部分创新内容,这是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记者:采访的最后,想请您简单谈谈对于水科院研究生的期许?

宁堆虎: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将落在你们的肩上。经历几十年的求学和工作,有一句感受很深的话,与你们共勉:所有的付出,都是自己的收获。




采访组和宁老师合影


主办:中国水科院研究生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01 11: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