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工作

刘昌军

 

刘昌军

出生年月

1976-10


 

职  称

正高级工程师

职  务

所长

类  型

博导

专  业

水灾害与水安全

研究方向

防洪减灾 山洪灾害防治 数字孪生流域

电子邮件

Liucj@iwhr.com

电  话

13581799089

学术和专业经历

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技术部负责人、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预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水利信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水利专家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2021年获得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嘉奖,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主要从事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和数字孪生流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

深度参与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规划实施、建设管理和技术研发等工作;主持研发淮河、海河数字流域试点建设和智慧防汛系统;作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技术部负责人,组织编制了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20余项;主持建设了全国首个山洪灾害防治试验示范基地;主持了山东省重点流域防洪联合调度决策支持服务项目,探索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组织研发了超大规模水文水动力学并行计算框架、多源卫星遥感监测平台、水利模型平台、知识平台、数据底板管理与共享平台、防洪“四预”系统等多个软件平台和关键技术,在淮河、海河、大汶河、沂沭河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中得到示范应用,成为数字孪生流域和四预系统建设领军人物;以遥感水文要素分类与提取、小流域产汇流理论与模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发、洪涝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智慧水利及数字孪生建设为技术框架,构建了洪涝灾害全过程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理论技术体系,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了有力支持;研发了模块化小流域暴雨洪水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FFMS、视频流速水位识别系统和三维可视化水动力模型软件FHMS,研究了基于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共享应用全信息链的山洪灾害动态预报预警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组织研发了河南、黑龙江、山东、浙江等省中小流域山洪灾害动态预警系统等。

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洪涝灾害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时空变源山洪模拟模型与参数区域化研究”、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山洪灾害风险防控区划与全过程监测防范关键技术”等科研和生产项目100余项,牵头策划组织实施了国际山洪计划,形成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国内外影响力。获省部级奖17项(一等奖5项),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 50余篇),专利60余项,参编著作8部,主编行业标准1部。

支撑了国家防洪减灾与水利高质量发展,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和省部级主管部门决策采纳:(1)创建的流域产汇流理论与模型,在全国30余个省份、流域机构山洪灾害防治及流域洪水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受益人口超3亿人,近十年因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下降七成。编制山洪灾害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等10余项,主编行业标准1部,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遴选计划;(2)流域关键要素智能监测设备在山东、广西、江西、河南等10余个省份推广应用。监测设备及数据—机理双驱动的洪涝模拟技术有力支撑了华容县洞庭湖决堤、陕西商洛严坪村2号桥垮塌、23·7海河流域及京津冀暴雨、7·20郑州暴雨等多个重大突发事件的洪水分析,为国务院调查组、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基于研制的多圈层洪水数值模拟模型平台,主持完成了水利部数字孪生淮河、海河流域智慧防汛首批试点工作,牵头完成了以淮河、海河、大汶河、沂沭河等为代表的多个大中型流域的数字孪生建设与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主持编制了山东省、河南省数字孪生水利实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了智慧防汛系统总体思路和框架。打造了数字化流域治理的“行业标杆”和标准范式,支撑了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机构的防汛会商与水工程调度决策。



 
 
主办:中国水科院研究生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31 17: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