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冶运涛 |
出生年月 |
1982年8月 |
|||
性别 |
男 |
职称 |
正高级工程师 |
|||
职务 |
/ |
|||||
研究方向 |
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流域模型、水资源遥感与评价 |
|||||
电子邮件 |
yeyuntao@iwhr.com |
电话 |
010-68785508 |
|||
学术和专业经历 |
2001.09-2005.07,武汉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5.08-2010.01,清华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0.04-2012.1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工程师; 2012.12-2018.07,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18.07-至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21.12-至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
|||||
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 |
研究领域:智慧水利、水文学及水资源。 主要研究成果: 1、主要学术成果 共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9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参与水利行业标准1项、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水利行业技术指导文件4项。获全国生产力促进奖(服务精英)二等奖1项(2019年度),获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一等奖2项(2020、2022年度)、中国电力创新一等奖1项(2022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2016、2020年度)和三等奖1项(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7、2023年度)、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二等奖2项(2021、2022年度), “智能水网工程理论与技术”获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优秀成果奖(基础类)(60年13项),中国水科院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理论成果)1项。10篇次论文分别获《水力发电学报》2014和2021年度优秀论文奖,水利部“探索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主题征文一等奖、《水利信息化》2017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水利学会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第九届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遥感学报》2021年度优秀论文奖、《水利学报》2021年度优秀论文奖、《水科学进展》2021-2022年度和2022-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1篇次论文入选中国精品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0篇次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2篇次论文入选“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智慧流域物联网多源信息获取与分析关键技术”成果入选2018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第三版)“智慧水利”、“智慧流域”、“水联网”、“水资源监测”等词条。参与撰写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导论》为我国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奠定理论技术基础,参与编制的《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流域总体方案》由水利部印发。参与建设的“浙江省现代水利示范区”获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地方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2、主要创新成果 (1)智慧流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针对我国水治理效率较低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在我国率先提出智慧流域的概念,创建了智慧流域基础理论体系,解构了智慧流域关键技术组成,研究了智慧流域的核心技术,撰写的《智慧流域理论、方法与技术》专著被评价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智慧流域”被列为2020年全球工程科技前沿以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方向。二是提出了水利大数据理论和基础体系架构,建立了关键技术体系、平台构建方法和智能应用模式,研究了水利大数据分析方法在规律分析、态势研判、趋势预测和决策优化中的应用,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智慧水利专著《智慧水利大数据理论与方法》。智慧流域理论技术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获省部级奖2项、院60周年优秀成果奖(基础类)1项、优秀论文奖2项。 (2)数字孪生流域模型技术。针对流域模拟计算效率低、河网模型工程耦合难度大、河湖模型预处理复杂等问题,研发了数字流域综合模型,建立了流域水量调控非恒定流模型,建立了复杂边界河湖库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基于自适应网格的水动力水质模型;研发了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并获优秀论文奖1项,获省部级奖1项。针对我国水循环监测和模拟数据展示的空间感不强、结果不直观、交互性不足、沉浸感较弱等问题,建立了流域水循环时空数据模型,提出了流域水循环虚拟仿真理论与方法,研究流域水循环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流域水循环综合虚拟仿真平台。撰写专著3部,获软件著作权3项和发明专利2项,获优秀论文奖2项,获省部级奖1项。 (3)流域水质遥感与水动力水质模型数据同化技术。针对内陆水体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效率较低、湖库水质大范围监测难度大、水质遥感模型移植性较差、水质模型预测精度低等难题,研发了内陆水体遥感反射率一体化提取技术,建立了草型湖泊水质遥感监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遥感反演技术,建立了多模型耦合的水质遥感反演集合建模技术,建立了自适应网格的二维动力模型数据同化技术和二维水质模型数据同化技术。撰写专著1部,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4)水资源智能监控理论、方法与技术。针对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建设难题,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系统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目标定位、技术架构、建设内容和基本技术要求,设计了通用性较强的模块,指导我国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设计与开发。并针对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仍是基于典型年或规划水平年的方法,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评价指标过于复杂和不易获取,无法反映年内实时动态变化过程等问题,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和国家水资源系统平台,提出了描述自然-社会水循环状态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流域水循环状态的综合诊断预警方法,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构建技术。相关成果撰写专著2部,获省部级奖2项。 |
|||||